再不斩的结局
再不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刽子手,以残忍而著称。然而,在他残酷的生涯中,最后他的结局却是令人意外的。那他到底是如何死去的呢?
再不斩的生平
再不斩,即赵希济,因其在执行死刑时不仅手段残忍,而且富有谋略,因此成为清朝三大酷吏之一。他出生在浙江,年轻时曾长期在刑场当差。由于其手段残忍,于是在文人中广受鄙视,他的一些泼辣、毒舌的话也被流传下来,称为再不斩语录。然而虽然残酷,但再不斩在同僚中的口碑还是相当好的,因为他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,还会去救助一些无辜的囚犯。直到有一次,他执行一个女犯的判决时,揭露了朝中的一桩大案,之后也因此被提拔成为大理寺卿,担任刑部尚书,成为江苏、福建两省巡抚。
再不斩的结局
然而,在他担任巡抚期间,再不斩的生涯最后也走向了终点。据传,再不斩因偷税被清廷调查成立,被派往各省担任主审的差使,但其间旧雨新知,无所遁形,再不斩最终败露了,被押至北京受审,被以“鸦片舞弊”的罪名而绞刑,此时他已经64岁了。在他被绞刑的时候,阵阵冷风呼啸,不同于其他时候人们对死亡恐惧的挣扎,再不斩表现得很镇定,他对破旧的绞刑架毫不客气地说到,“走路,走快点”,最终他静静地走了。然而,在人们的记忆中,再不斩被视为一位叛变者,相对于著名的慈禧太后和秦桧,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的。
再不斩的思考
到底再不斩合格吗?他残酷无情的执行死刑究竟是该被称颂还是谴责?实际上,从人类法治的角度来看,再不斩不应该被赞美,他的暴力行为违背了人权的基本原则,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法律是人类共同遵守的规则组成,让人们共同生活在文明的礼仪之中,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应该被监视,否则将出现类似再不斩那样的人。最终,在当代,人们对于再不斩的评价,应该看作是对于历史的回味,同时,应该更加重视人权、法治等基本规则的重要性,以此树立人类文明的形象,让人们及时反思,让历史不会再次重演。